首 页 学会之窗 新闻动态 科学普及 学会会员 资格认证 技术服务 实体介绍 产品推介
科学普及  
地源热泵与水源热泵技术比较分析
新压缩机和旧压缩机的鉴别方法
家用中央空调与分体空调谁省电?
建筑采暖能耗高 中央空调成节能焦点
空气能热水器在酒店工程应用中需注意
气温升高对中国的影响
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
完美选购之太阳能热水器四大致命因
新型电地辐射采暖系统高调亮相
国内冷库行业市场现状问题分析
浅谈建筑暖通空调施工及技术规范

电话: 0311-83995862
传真: 0311-83995830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地址: 石家庄市红旗大街25号西清公寓1103室,邮编:050051

科学普及  
国内冷库行业市场现状问题分析
国内冷库行业市场现状问题分析
    据调查统计,全国现有冷冻冷藏能力已达500多万t,其中外资、中外合资和私营冷库约占50万t,国有冷库450多万t,分属于内贸、农业、外贸和轻工系统,其中内贸系统冷库容量达300多万t,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我国商业系统拥有果蔬贮藏库面积达200多万m2,仓储能力达130多万t,其中机械冷藏库70多万t,普通库为60多万t。随着冷库行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国内冷库行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冷库利用率偏低。据了解,目前国内冷库行业空间利用率和周年利用率都不高,传统的冷库设计一般高5m左右,但在实际操作应用中,尤其是无隔架层的冷库利用率低于50%,如物品堆码的高度一旦达到3.2m时,外包装为纸箱的,因重压变形、吸潮等原因极易出现包装破裂、倒塌等现象,导致食品品质降低,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周年利用率,以兰州市为例,大多数冷库每年5~10月份期间贮藏荷兰豆、西兰花、花椰菜、大白菜、甘蓝、百合等新鲜蔬菜,然后以冷藏车、简易汽运等方式运至广州、上海、杭州等南方城市进行经营,冷库闲置期长达6个月。兰州肉联厂低温冷库贮藏肉制品、速冻食品、雪糕、冷饮等,利用率相对较高。而其他冷库中仅有少量冷库在10月至翌年4月份贮藏水果,其余时间基本关闭闲置,周年利用率仅能达到50%。
    第二,部分冷库设计不尽规范,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国内很多冷库属于无证设计、安装,缺乏统一标准,缺乏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现象较为普遍。操作人员未经专业培训无证上岗,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部分容积500m3以上以氨为的土建食品冷库,其库址选择、地基处理、制冷设备安装等严重不符合《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01)的要求,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许多冷库名为气调库却达不到气调的目的,部分低温库一建成就面临停用或只能按高温库降级使用的局面。
    第三,制冷系统维修措施不力,设施设备老化严重,制冷机的正常维修周期一般为运转8000~10000h即应进行大维修;运转3000~4000h进行中维修;运转1000h进行小维修。适时对制冷系统进行维修、保养,可以及早消除事故隐患。因为国内大多数冷库尤其是90年代以前所建冷库,设施设备陈旧、管道严重腐蚀、墙体脱落、地基下陷、压力容器不定期检验。普遍开开停停,带病运营现象十分严重。
    第四,自动化控制程度低。国外冷库的制冷装置广泛采用了自动控制技术,大多数冷库只有1~3名操作人员,许多冷库基本实现夜间无人值班。而我国冷库的制冷设备大多采用手动控制,或者仅对某一个制冷部件采用了局部自动控制技术,对整个制冷系统做到完全自动控制的较少,货物进出、装卸等方面的自动化程度普遍较低。
    第五,商业冷库价格竞争激烈。近几年随着冷库数量的增加,除部分食品生产企业、科研单位自备用于存放食品原料或用于科研试验的冷库外,商业冷库出租转让频繁,行业内低价竞争激烈,加之高温库和低温库比例失衡以及地理位置的差异,存贮肉类及速冻食品的低温库供不应求,大量的高温库闲置待用,导致大多商业冷库经营企业经济效益不佳。
随着冷链物流和制冷设备的发展,冷库行业的前景也会越来越广,果品恒温气调库发展迅速,低温库比例有所增加,适合农户建造使用的微型冷库异军突起,装配式冷库及以氟里昂为制冷剂的分散式制冷系统推广力度正在加大,冷库设计更加趋于优化,自动化控制程度逐步提高,政府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督等管理部门对冷库的监管力度大大加强。
国内冷库行业正朝着采用发泡聚氨酯或聚苯乙烯板隔热材料的轻便预制装配化、低温大型化、管理及进出库货物装卸自动化、果蔬冷库恒温气调化、冷代替排管和广泛使用氟里昂剂的操作方便、灵活多样、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
友情连接
| | | | | | | | 唐山市制冷学会 | 承德市制冷学会 | 秦皇岛市制冷学会

高级战略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河北省制冷学会    地址:石家庄市红旗大街25号西清公寓1103室 

联系电话:0311-83995862 传真: 0311-83995830 邮编:050051 E-mail:[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1999-2011 Ministry of Finan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